證券時報記者 沈寧
9月以來,A股市場持續在低位震蕩。信心和增量資金不足,不時困擾著這個擁有2億多投資者的市場。與此同時,伴隨強有力政策的出臺,以及更多積極信號的出現,市場的后續走勢依然讓投資者懷抱些許期待。
最近,有兩大現象尤為令人關注。一方面,以高盛為代表的外資巨頭開始紛紛看好A股。高盛近日發布的研報對中國股票繼續維持“超配”評級,認為中國股市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出現上行的交易機會。此外,瑞銀最新報告則判斷市場可能已經觸底,富達國際也點評稱中國經濟運行持續改善。記者在調研中也發現,一些海外中長期投資者近期正在通過各種方式,積極布局A股。
另一方面,國內百億私募的倉位仍在提高,以“真金白銀”對A股投出信任票。根據私募排排網數據,百億級私募繼續高倉位運行,截至9月8日的倉位指數為85.47%,再次刷新年內新高。
國內外機構的樂觀預期同頻共振,令A股的多頭力量開始悄然聚集。在記者看來,其底層邏輯來自多個方面:
第一,A股市場估值低。高盛的研報顯示,MSCI中國指數和滬深300指數目前的動態市盈率分別為10倍、11倍,較5年值分別低18%、11%,與發達市場和除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相比,分別低40%、30%,均處于歷史區間低位。另有統計顯示,A股當前的估值已經低于2008年1664點時的水平。
第二,資本市場政策利好頻出。7月24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、提振投資者信心。隨后,交易所出招推動交投活躍,宣布下調A股、B股證券交易經手費,證券交易印花稅減半征收。8月27日,財政部、國家稅務總局、證監會多部門出臺多項措施。證監會連發三文,就IPO、再融資、減持等方面進行政策調整,打出一套活躍市場、優化制度的組合拳,表示將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,優化IPO、再融資監管安排,還推出了被譽為“最嚴”的減持新規,進一步規范股份減持行為。同時,交易所調降融資保證金比例,支持適度融資需求,在交易端和投資端同時發力。
第三,經濟政策持續加碼。8月以來,政策面圍繞資本市場、地產、消費等領域多措并舉,穩增長政策持續落地。央行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,本月宣布再度降準,優化金融市場流動性結構,進一步打開資產端貸款利率下行空間;財政政策在出臺落實減稅降費的同時,加快了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發行和使用。此外,“認房不認貸”等一系列房地產新政的推出,也在逐步扭轉房地產市場的預期。從上市公司業績看,上半年超八成公司實現盈利,逾五成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,600余家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同比翻番。
可以看到,中國股市中長期向好的基礎正被不斷夯實,投資價值已經日益凸顯。但與此同時,市場上卻充斥著一些悲觀論調,市場信心還需要進一步凝聚。
在股市投資中,投資者可以嘗試做一個真正客觀的人,不被情緒左右、保持理性判斷。只有這樣,當市場大幅高估、人聲鼎沸時,才敢淡然離場;而當市場極度低估、哀嚎一片時,方能大膽加倉。
信心比黃金更重要。市場觀點經常認為,以外資為代表的中長期機構資金是市場上的“聰明錢”,他們善于基本面分析和逆向投資。那么,當這些“聰明錢”都開始逐步看好A股,投資者不妨也跳出負面情緒,靜下心來理性決策,也許會看到不一樣的投資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