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1日下午,華為內部發文,余承東從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(BU即業務部門,以下簡稱“智能汽車BU”)CEO轉任智能汽車BU董事長,華為光產品線總裁靳玉志接任華為智能汽車BU CEO一職。
有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,此次變動是基于當前業務作出的正常調整,不是什么所謂“重大變動”,華為智能汽車BU的業務也沒有變化。據了解,目前華為手機等終端業務強勢復蘇,或需余承東將部分精力聚焦手機,不過他仍將在汽車業務上傾注大量精力。
記者注意到,在余承東微博上,今年6月和7月份的內容幾乎都是和問界汽車相關的內容,體現了其對智能汽車業務的聚焦。不過8月底華為Mate60系列手機上線以來,余承東微博中華為手機、平板等終端產品相關內容已經與問界汽車相關內容“各占一半”。
余承東職位調整,汽車業務仍待盈利
據了解,華為智能汽車BU成立于2019年,成立初衷是將華為的ICT(信息與通信技術)技術優勢延伸到智能汽車產業,提供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。據華為官網顯示,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的目標是聚焦ICT技術,幫助車企造好車。
在成立之初,華為智能汽車BU的總裁為王軍,后來經歷調整,余承東擔任華為智能汽車BU的CEO,華為因管理需要撤銷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崗位。而本次接任智能汽車BU CEO職位的靳玉志曾擔任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、華為光產品線總裁。
華為2022年年度報告中顯示,靳玉志為華為董事會候補董事(在董事缺位時,由候補董事按相關規則遞補)。隨著本次人事變動,華為智能汽車BU目前余承東擔任董事長,靳玉志擔任CEO。
目前,華為智能汽車BU仍需持續投入,尚未實現投入與產出的平衡。據華為2022年年度報告,該年度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實現營收20.77億元。年報顯示,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是華為的長期戰略機會點。自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成立以來,累計投入已達30億美元(約合人民幣219億元),研發團隊達到7000人的規模。
從業務情況來看,截至2022年底,華為智能汽車BU已上市30多款智能汽車零部件,發貨近200萬套部件,包括智能座艙、智能駕駛、智能電動、智能車云、毫米波雷達、攝像頭、網關、激光雷達、算力平臺、ARHUD、T-Box等產品與解決方案。
據介紹,華為堅持不造車,通過與極狐汽車、阿維塔科技和賽力斯等車企深入合作,助力客戶造好車,并實現商業成功。HI(合作模式,即HuaweiInside)模式的極狐阿爾法S?HI版、阿維塔11已相繼批量交付。智選模式與賽力斯合作,問界M5、M7和M5EV等車型上市銷售,2022年全年交付超過7.5萬臺。
華為發力汽車領域,問界新車發布卷動市場
近期,余承東還在問界新M7上市發布會上為問界新車助力。9月12日,問界新M7系列上市,不僅在續航、性能、智能座艙、智能駕駛等方面都進行了全新升級,還將價格“打了下來”:問界新M7大五座版本24.98萬元起,較此前版本的最初起售價降低7萬元,六座版本26.98萬元起。
問界新M7起售價的調整,也是近期汽車行業價格戰的縮影。據記者不完全統計,今年8月以來,已經有特斯拉、蔚來、零跑、哪吒、理想等超過10家車企紛紛宣布降價或采取其他優惠措施。中銀證券研報認為,近期大量促銷活動可能引起新一輪價格戰,乘用車、商用車及零部件等相關板塊毛利率有一定壓力。
拋開價格,從產品和技術上看,華為正在汽車智能化領域持續突破,構建起了一定“護城河”。
在智能駕駛方面,問界新M7搭載了HUAWEIADS2.0高階智能駕駛系統,能更加精準識別道路和障礙物情況,同時該車型采用了“激光雷達+視覺感知”融合的方案,能做到不受惡劣天氣及光線影響、全天候感知信號,探測距離最遠達150m。
萬聯證券研報顯示,問界新M7價格區間與特斯拉ModelY、比亞迪唐DM、理想L7車型相近,主要定位于中高端市場。與競品對比,車身整體性能較為接近,但問界新M7搭載激光雷達等27個感知硬件,且采用華為ADS2.0等高性能智駕輔助,在智能化配置方面較為領先。
問界新M7的發布,或將在一定程度上提振賽力斯集團整體的汽車銷量。今年8月,賽力斯集團整體新能源汽車銷量6243輛,同比下滑57.37%,其中賽力斯汽車銷量3263輛,同比下降67.52%。
據了解,每年四季度是新能源汽車的銷售旺季,在國家促消費政策、新能源車企優惠促銷、新能源車下鄉活動等因素驅動下,疊加各大車企也不斷推出新產品,新能源車購車需求持續釋放。問界新M7的發布時機趕上了新能源汽車四季度的銷售旺季,其銷量有望獲得一定提振。
據余承東介紹,預計到今年12月份,問界新款M7不依賴高精地圖的城區高階智能駕駛輔助將覆蓋至全國范圍,“全國都能開”。
萬聯證券研報稱,汽車智能化是當前主要發展潮流,眾多主流車企正努力推進高階智能駕駛系統的量產上車,且激光雷達等關鍵零部件成本將持續下探,汽車智能化有望加速滲透。問界新M7有望于今年12月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現無圖城區高階智能駕駛,順應了汽車智能化的產業發展趨勢,有望拉動產業鏈增長。